“这是我近期看过的最有代入感的一部剧——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。同时,也能感受到导演和编剧、演员们的用心。”一位观众如此评价热播剧《我们这十年》。
《我们这十年》由华策影视集团出品,系“礼赞新时代、奋进新征程”——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电视剧展播活动重点剧目。该剧于10月10日在浙江卫视、东方卫视、江苏卫视、广东卫视和优酷视频、爱奇艺、腾讯视频、芒果TV、咪咕视频开播。此外,该剧还实现版权输出,将在海外20多个频道播出,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紧扣新时代主题
《我们这十年》通过《一日三餐》《心之所向》《砺剑》《热爱》《未来已来》《理想生活》《前海》《沙漠之光》《西乡明月》《唐宫夜宴》《坚持》等单元故事,塑造了新时代人民群像,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、小人物折射大时代,充分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,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,展现了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、自豪感不断增强的美好历程。
立足这十年辉煌成就,以单元剧形式讲述“我们”的故事,《我们这十年》围绕“百年决议”总结的13个方面伟大成就,统筹选题工作,从最初的200多个选题中最终确定了“八项规定初心中国”“一带一路开放中国”“民族一家团结中国”“公平正义法治中国”等单元主题方向,作为展示中国这十年发展的横切面。
比如,《砺剑》以“国防和军队建设”为主题,展现了有灵魂、有本事、有血性、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;《唐宫夜宴》以爆款节目《唐宫夜宴》的创作为原型,塑造了以陈冉、易文艳为代表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形象;《前海》通过青年叶舟与梦工场事业部主任项海一起互相扶持、互相成就的创业故事,书写了新一代大湾区青年的精神风貌;《心之所向》讲述“农创客”李心遥的种粮故事,谱写了一曲投身“乡村振兴”的青春之歌;《未来已来》讲述了两代科研工作者磨合互补、攻坚克难,实现5G技术突破,让中国标准得到世界认可的奋斗历程……
“这是一次优中选优的重大主题创作。”该剧总策划张晓东在10月9日举行的《我们这十年》开播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中国这十年变化太大,改革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书写。他们最后从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这5个方面来圈定选题方向,从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突破来寻找具体的点。国家广电总局对这部剧非常重视,多次开会研讨,帮他们把200多个选题一一筛选、一一聚焦,优中选优,最后把目标聚焦在以上5个方面,通过数个单元来展现《我们这十年》。
在创作上,《我们这十年》的目标并非只是一部中国主旋律作品,而是在选题策划阶段就考虑到全球观众,希望做成“新主流剧”——不仅仅让中国观众喜欢,也让全球观众都喜欢。“我们所有的海外发行团队和本地字幕团队日夜奋战,同步翻译20多种语言,希望实现同步播出。这是我们的一次新尝试和新突破。”《我们这十年》总制片人、华策集团总裁傅斌星表示。
描绘真实新风貌
作为一部采用单元剧模式的剧集,《我们这十年》在制作上精心选题、匠心打造,更调动华策集团核心策划团队60余人,云集国内100多位一流的编剧、导演、主演,走进街头巷尾,深入田间地头,实地采风,体验生活。
《前海》的编剧在深圳前海梦工场开展了将近4个月的采访与采风工作,整理近5万字的文字资料;《心之所向》主创团队则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去,不仅从田间地头找人物找故事,更与地方政府合作策划了“稻香节”,实现了剧内剧外的联动;《砺剑》的编剧坚持深入军队调研,收集了大量军队改革、陆军合成旅的一手资料和人物素材;《未来已来》由于专业性极强,项目团队在北京、河北、杭州等多地勘景,真正走入5G科技研究的实验室中实地考察,走访了数十位5G领域专家;《唐宫夜宴》创作团队赴郑州歌舞团实地采风,和“唐宫小姐姐”以及节目编导朝夕相处,亲身体验《唐宫夜宴》复排……
编剧任宝茹、高璇在面对“唐宫夜宴”选题的时候,不仅关注到这个节目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意义,还关注到了背后文艺工作者的困境:“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,这是《唐宫夜宴》的核心。我们写舞蹈背后的人,写光鲜背后的困和窘,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因为她们的文化自信,这些人是这十年文化和文艺界中最好的代表形象。”
谈到《我们这十年》的看点,傅斌星认为,最主要的看点来自于真实,最好的故事源自最真实、最生动的人物原型和最生动的故事。“所有单元创作取材也是来自于这十年,来自于每一位主创的现实题材创作,所以情感是真实的、脉络是清晰的、立场是坚定的、故事是精彩的。”
《我们这十年》全剧组人员多达4000多人。项目规模之大、人员之多、难度之大、辐射之广,均属业内罕见。
艺术总监毛卫宁执导了《一日三餐》《砺剑》《西乡明月》这3个单元,他表示:“《一日三餐》不是给党员干部看‘你应该以身作则做成什么’,而是‘八项规定到底给人民群众带来什么’。围绕这个思路,我们推翻了之前的构思,不写党员干部,而是写一个餐馆这十年的变化,通过百姓视角来写八项规定带来的改变,这更有意义。”
《我们这十年》剧中人物都是选取现实中真实的人物案例,然后进行艺术加工,从而以点带面,塑造新时代人民群像。在“他们”身上看见“我们”,在“我们”身上看见中国。《我们这十年》通过塑造富有吸引力、感染力的小人物形象,聚焦新时代发展,讲述了“接地气、有温度、有共鸣”的中国故事;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,写出了生活味、烟火气,真实描绘人民的智慧和创造,真情讴歌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风貌、新奋斗。(本报记者 侯 伟)